一、 方管,镀锌方管等钢铁行业经历了历史以来最困难的一年。
2012年1月至11月份,大中型钢企累计亏损高达19.7亿元,销售利润率为-0.06%,同比下降2.58个百分点。钢铁行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成为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
造成这一困难形势的主要原因是钢铁产品严重供大于求。到2012年底,预计全国粗钢产能已经超过10亿吨,而粗钢产量预计为7.2亿吨左右。在市场需求低迷和产能高位释放的双重挤压下,钢铁产品呈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态势,再加上铁矿石等各项成本仍呈上升态势,造成了同质化竞争严重、钢价低位震荡、钢铁企业严重亏损的不利局面。
提高运行质量、 转变发展方式成为钢铁行业当前最重要的任务。钢铁企业纷纷采取多种措施“稳市场、控产量、调结构、保盈利”,深入开展对标挖潜活动,市场适应能力不断增强。
二、 湛江、防城港两大钢铁基地获批开工。
2012年5月28日,武钢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在防城港全面开工;5月31日,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在湛江东海岛全面展开建设。
2012年5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公布,广西防城、广东湛江港钢铁基地项目申请报告已通过核准,这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两大载体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这两个项目将发挥沿海优势,能源、资源以全球配置为主,创新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不断提高竞争力,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三、 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上线。
2012年1月16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和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共同发起的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在北京启动。
该平台成立后,得到了国内钢铁企业、国际铁矿石生产商和铁矿石贸易企业的认可,截至2012年10月份,该平台已拥有会员企业182家,其中,包括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三大巨头在内的海外矿山7家,国内外钢铁企业78家,铁矿石贸易商97家,交易品种达到43个。
近年来,随着铁矿石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我国进口矿长协比例大幅下降,沿袭多年的传统年度定价机制被打破,指数定价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的建立,对于打破国际矿业巨头的垄断、形成具有公信力的铁矿石价格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四、 铁矿石市场进入供大于求的时代。
2012年以来,随着钢铁需求增速的明显下降,我国生铁产量增速明显放缓,再加上国产矿和进口矿资源量显著增加,铁矿石市场进入供大于求的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从2012年初以来,铁矿石价格不断下降。到9月中下旬,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已从年初的460.36点下降到358.33点,为全年最低点,下降幅度达到22.16%。其中,进口铁矿石价格指数从504.72点下降到376.36点,下降幅度达到25.43%。
2012年1月~11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数量同比增长8.2%,金额同比下降15.3%,进口均价同比下降21.75%。
五、 地方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拉开序幕。
随着《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各省和各地区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已经拉开序幕。
2012年2月份,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减量调整、低碳发展、机制创新,把山东初步建设成全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先行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碳排放考核示范基地。
2012年7月份,上海市政府与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就推进上海宝山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上海宝山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正式启动。预计2017年调整任务完成后,上海地区将减少生
铁产能总量约580万吨、粗钢产能总量约660万吨,相应减少300万吨标煤能耗。
2012年9月份,河北省编制发布了《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通过“一减双提”(缩减规模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钢铁结构实质性调整;成为布局优化、技术领先、产品优良、品牌知名、节能环保、效益显著和可持续发展的钢铁强省。
六、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成为钢铁业共识。
方管,镀锌方管等钢铁行业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已成必然选择。2012年9月11日,钢铁工业科学技术大会召开,提出钢铁工业要抓住当前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012年9月底,以首钢京唐曹妃甸钢铁工程为主要依托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该项目在低成本高效化洁净钢生产、钢铁流程资源高效利用及清洁生产、钢铁生产流程能源转换以及先进钢铁材料生产等方面攻克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并通过系统集成技术创新构建了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对我国钢铁工业具有重要技术引领和示范作用。
2012年,以《新一代节能高效连续热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废物循环利用技术与示范》、《钢铁行业绿色制造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项目为代表的一大批钢铁冶金领域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先后通过论证并正式启动,突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提升钢铁行业和企业的竞争力。
七、 钢铁项目建设火爆局面有所改观,但总量依然庞大。
2012年,钢铁行业新启动工程的投资和铁、钢产能规模持续减少,但在建项目总量依然庞大。
截至目前,钢铁工程建设市场已开工在建项目数量比2011年底下降29.0%,投资规模下降36.7%,但正在设计项目的投资规模有所增加。新开工项目的投资规模为545亿元,铁、钢产能分别为485万吨、100万吨;新设计项目的投资规模为887亿元,铁、钢产能分别为1663万吨、310万吨;新规划的投资规模为649亿元,铁、钢产能分别为800万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月~11月份,全国黑色冶炼及压延业投资额为4556亿元,同比仍增长2.7%。
八、 高强钢筋推广加速。
2012年1月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应用高强钢筋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到2013年底,在建筑工程中淘汰335兆帕级螺纹钢筋;2015年底,高强钢筋的产量占螺纹钢筋总产量的80%,在建筑工程中使用量达到建筑用钢筋总量的65%以上。
2012年2月27日,由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东北大学、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国家建筑钢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10家单位的11位专家组成的高强钢筋生产技术指导组,和由来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冶集团、国家建筑钢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11家单位的17位专家组成的高强钢筋应用技术指导组成立。
2012年4月12日,工信部和住建部组织召开全国推广应用高强钢筋工作会议,确定云南、重庆、江苏、河北和新疆等5个省、自治区作为高强钢筋推广试点地区。
九、 钢铁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新进展。
2012年6月5日,河北钢铁集团唐钢与瑞士德高公司签署钢铁产品出口结构性资金协议,开创了国内钢企利用海外资金开展国际贸易的先河。
2012年,钢铁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新进展。跨国经营与合作开始向纵深推进。
2012年9月28日,武钢收购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旗下激光拼焊集团。该集团的激光拼焊产品占有全球40%左右的市场份额,旗下14家工厂分布于德国、美国、瑞典、意大利、墨西哥、土耳其和中国。
2012年12月,由河北钢铁集团、俊安公司、天津物产集团、中非发展基金共同组建的中方联合体,以及南非工业发展公司,与力拓集团签署最终协议,确定收购力拓集团和英美资源公司所持有的南非PMC公司74.5%的股权。该公司掌控着南非2.4亿吨品位56%的磁铁矿资源、6200万吨铜资源和一个世界级的蛭石矿。
(来源中国冶金报,由华业方管,镀锌方管资讯部整理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