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问题让钢铁企业经营陷入长期微利。今年一季度更使整个行业陷入亏损。不过由于钢铁产能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了除了少数经营不善的小型钢铁企业面临生存的压力外,还谈不上整个钢铁行业的洗牌。严峻的市场形势产生战略。对钢铁企业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企业走出去战略,产品战略和企业结构调整上。这将是一个长期的企业竞争发展过程。 如果说去年三季度以前,面对钢材市场价格长时间的下跌走势风险,钢贸商唯一正确的应对策略是成本经营求生存。进入四季度以后,钢材价格已经跌入钢厂成本线的低谷。虽然市场继续面临下行压力,但是终于显示了价格小幅震荡的大趋势。市场这种价格走势,对钢贸行业来讲已经脱离了亏损险境。但是正是钢厂的亏损和市场的长期低迷,让钢贸商经营艰难,挣钱很难,只能微利。 问题在于,钢铁市场面临的基础性经济条件已经发生了许多根本性变化。也预示着钢铁物流模式创新发展时代的到来。而钢贸商能否在钢铁物流模式创新发展中形成新的市场竞争优势,将直接关系到钢贸商的兴衰。 三大基本动力推动中国钢铁物流改革和钢贸商经营模式创新。 一是降低包括钢铁物流在内的中国物流高成本是物流改革的长期动力,也是钢铁电子商务和物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据统计2012年我国物流费用总额为9.4万亿,占GDP比重为18%,比世界当年水平还要高6.8个百分点。管理费用差距更大一些。 二是本世纪初到2013年,我国经济总规模处在快速增长阶段,用钢消费也从一亿吨猛增到7亿吨。特别是伴随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增加了国际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和价格上涨。刺激了全球通胀,这个重要因素叠加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钢材市场供需关系不断变化的基础上。钢材市场也经历了价格大涨大跌的周期性变化。虽然产能增长仍快于需求增长,毕竟给了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变化的许多机会。这是与去年四季度以来钢材市场走势的重要不同。 而与2002年以前的钢材市场价格低估震荡的最大区别在于那时钢贸商还可以借助于社会钢材需求的快速增长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但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钢铁高消费、低增长,甚至不增长时代到来后,常态化的市场疲软,竞争激烈,迫使钢铁物流企业不创新物流发展模式就难以实现经营发展。 钢铁和钢贸企业如果眼光继续定在期待经济发展,钢材市场需求增长,来扩大经营,将犯一个大的错误。而钢贸商固守在多年形成的贸易模式上,不在市场经营模式创新上有所突破,以提高经营竞争力,也是没有出路的。 三是整合市场资源要素是建立现代钢铁大物流必须解决的课题。 在传统市场经营模式下,钢铁市场资源流动的区域性决定了不仅难以产生具有全国市场影响力的大钢贸商,也制约了市场资源要素的整合和大钢铁物流的建设。 中国钢材市场流通不同于其它商品,具有区域性市场特点。全国除了中铁物质、五矿等本来就是跨地区的少数钢铁物流企业能达到年销售千万吨级并具有全国市场的经营优势外,而许多较强的钢贸商几乎都是区域钢铁市场的经营大户。 贸易商受区域市场限制,难以继续做大。这几年一些钢贸企业试图走出去,到外地市场设立销售公司和剪切加工配送服务。但难以同当地钢贸商的传统市场营销渠道、客户联系和影响力竞争。而且投入成本高,重复建设,收效也不大。这也是为什么难以产生对国内市场有影响力的全国市场意义上的大钢铁贸易商的市场原因。受区域市场制约,钢贸商继续做大面临传统销售模式的制约,难以发展。很显然不进行经营模式创新,打破钢贸商局限于区域市场经营这个问题很难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又制约钢铁市场资源要素的整合。 特别是物流环节多、许多钢贸商单一经营的小渠道密布、剪切加工配送和物流服务市场由于多家分散经营,难以形成市场整体服务优势。经营管理运行模式落后、成本高,物流产业集中度太低、物流服务等多方面都存在与发达国家不小的差距。整合市场要素资源,优化要素结构,增强要素整体服务功能,其实就是中国物流改革和钢铁物流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钢铁企业电子商务的出现无疑为钢铁物流模式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钢贸企业走出区域市场,整合市场资源要素,在模式创新中加快市场优势发展提供了舞台。钢铁物流模式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钢贸商的数量会大幅减少。不过通过市场资源要素整合会使许多贸易商通过改变自己经营的存在方式而获得新生。同时,钢贸企业兴衰并不仅仅看企业目前经营规模的大小。更重要的是看能否在市场经营模式创新中不断创造新的优势。西游记中“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一句主题歌会印证未来贸易商成功的经历。
|